女性文学网 - 科幻悬疑 - 如何为汉武帝强国富民在线阅读 - 如何为汉武帝强国富民 第159节

如何为汉武帝强国富民 第159节

    “臣以为,针对建起的朔方城,陛下既设朔方郡,五原郡,当自内地迁徙百姓前往安居。筑城防卫。”朝堂上不是没有人争论刚打下的城池该怎么样去安顿,而是有不少不同的意见,刘彻正在权衡到底有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。

    让内地百姓迁徙北边之地,有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?此事的工程之大,让不少大臣都认为不妥。况且原本此地也尚存匈奴百姓和俘虏,一但两族人共居一处,会不会闹出别的事。针对当地的匈奴百姓,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如何安排?

    总之,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来后,刘彻一时并没有做下决定。可现在刘挽提出关于安顿匈奴俘虏的事,听刘挽的意思是要对他们善待之?

    “长公主既提及匈奴俘虏,不知长公主认为,朔方郡、五原郡内的匈奴百姓又当如何处置?”有人提议,存心不放过机会为难刘挽。

    “父皇既建朔方城,建朔方、五原两郡,从今往后,那是我大汉之地,生活在那儿的人只会是我大汉百姓。”刘挽不加思索而答,刘彻嘴角随之勾勒一抹弧度,这句话他喜欢听,非常的喜欢!

    “百姓自然是我们大汉的百姓,未必他们不念故国。想必长平侯领兵攻下河套地区外,最是清楚留下的匈奴百姓对我大汉是何看法。”虽然如何安顿百姓的事并非卫青所长,架不住地方是卫青带人刚攻下来的,因此议起关于匈奴的事绝少不了卫青。

    一听刘挽话答得漂亮,对方是认为非我族类必有异心,同时也希望把卫青拉下马,好让卫青去应付刘挽提出的种种新奇的想法,他们倒要看看这对舅甥能不能想到一处。

    卫青抬眸看了刘彻一眼,刘彻道:“前方的情况你们最是清楚,他们既然心存疑惑,你只管据实相告。”

    “臣以为,匈奴的情况是聚则为兵,散则为民。故,欲灭匈奴,必将匈奴掳归,以令其无兵可用,我大汉方能真正做到抑制匈奴,使之不能再为祸我大汉。故,臣每回出战,皆俘其民,获其牲畜,连同匈奴车辎亦不留与匈奴。漠南一战,随陛下下令建起朔方城,设两郡,臣以为大可将俘虏之匈奴人,除匈奴王室与大臣外,皆可待之如我大汉子民。依臣亲眼所见,匈奴百姓亦求安容之地,盼着能够安居乐业。”卫青把对匈奴的看法道来,也说清楚自己在前面见到的情况。

    刘彻听着点点头,“匈奴归于我汉,自此也是大汉之民。否则一但匈奴继续壮大,依然为患于我大汉,反而不可取也。”

    “我记得朔方郡也罢,五原郡也好,皆水草肥美,是为不可多得的好地方,既如此,开荒种田,兴修水利可行否?”刘挽针对性的问题一丢出去,自有人立刻答道:“臣派人前去查探地形,针对朔方城建起,连同水兴地形的建造,皆已绘制成图,请陛下过目。”

    术业有专攻,刘彻有心让人建城,怎么可能不派人前去查看一二,一看,一应章程都随之递上来。刘挽在其中,不过是让人顺便多看几眼那么样一个地方适合发展吗?

    眼下刘挽手里不缺懂得建城,也不缺擅长搞水利工程的人,开荒耕地,既为惠一方百姓,又可卫边境安宁,那是一等一的大事,刘挽要一个答案,很快有人将答案送上来。

    华刻立刻上前将纸接过,送到刘彻手里,刘彻仔细翻看,十几张图纸,从整个朔方城到朔方城内的街道走向,可以说,连水流走向,上面都标记得一清二楚。

    “你看看。”刘彻看完之后递到刘挽的手里,刘挽双手接过,大致一看,问:“按你们的估算,两郡加起来若是经过开荒耕种,良田几何?”

    本来对刘彻把图递给刘挽看不少人都挺不满的,听闻刘挽一问,都不约而同闭上嘴。

    一开口问的就是关键性的问题,这样的人不给她看,给谁看?

    递图纸的那一位立刻答了一个数字,刘挽再问:“水流所向是草原根本,故,水源可受制于匈奴?”

    再听到此问,好些人沉默了。哪怕是那一位制图的人在此刻都一顿。

    “长公主能否让臣看看水流图。”最终卫青开口,作为一个去过前线的人,诸事他相对更了解。水源如同刘挽说的那样重要,也是卫青所关注的。没有人注意到的情况,卫青或许注意到。

    刘挽自然不会拒绝自家的舅舅,同时将水利图递卫青手里,卫青看了看道:“应该是我们可以由此控制匈奴的水源。”

    看完之后的卫青仔细的为刘挽讲解起来,连同后继水流之向,卫青都说得清清楚楚。

    听在一旁的臣子耳中,有人立刻想出一个主意道:“那若是我们将水源切断......”

    “不可。”卫青和刘挽几乎异口同声而答,随后两人对视一眼,刘挽与卫青相请,卫青便答道:“倘若我们将水源切断,等同于绝匈奴百姓的生路,匈奴必奋起反抗,对大汉无利。”

    刘彻望向刘挽,刘挽自觉的道:“水源一断,寸草不生。战场明刀明枪为了各国怎么打怎么斗都不为过,赶尽杀绝,怕是连内部都要出事。”

    异曲同工,总之都是不认可在水源一事动手脚,哪怕未必不能有奇效,但也有可能适得其反。

    “是以,你觉得如何能让百姓自动迁入朔方、五原之地,又能让匈奴的百姓真正成为我大汉的百姓?”刘彻向刘挽提出问题,刘挽说过的,既然把匈奴的百姓俘虏回来,当思把他们全都变成自己人。再无大汉匈奴之分,并非要养出一群身在大汉,皆思匈奴的人。

    “凡自愿迁往两地之百姓,他们开荒来的田归他们,而且十年之内免赋税徭役。匈奴原本的百姓也一样。”这种吸引人的法子,刘挽张口便来。然而是不是太好了?

    第241章 谋定而后动

    对刘挽的主意众臣更多是觉得太好了, 好得他们都觉得不妥。

    “若不够好,如何令人心动?不然谁愿意去往边境?难道朔方城建起,匈奴不会再犯?朔方城立在那儿就能真正保证边境的安全?”提出不同意见的人,自有他的考量, 刘挽不过也是将自己的考量说出罢了。

    人性逐利, 谁都不会例外。不远万里前往边境, 朝堂为何如此行事, 是为了把刚刚拿下的河套地区控制在大汉的手里。民为兵,兵为民, 除此之外须得考虑的更是如何盘活整个刚刚建起的朔方城。

    人是最重要的一点, 只要有人, 自然会有经济的产生, 与之而来也会引来更多的人。

    重点在于,如何把第一批人吸引过去。

    总是要让人看到真正的利益,那时候人们才会愿意去尝试。

    刘彻眼中含笑,刘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, 考虑的是整个后续, 想必十年的时间下来,曾经不远万里奔往朔方城的人,已然在那儿扎根,不会再想回去曾经的家。

    “臣以为长公主之策甚可。”有反对的人,也有同意的人。不可否认的事实,朝廷需要将朔方城经营起来, 纵然对大多数的人来说, 一下子让出十年的赋税, 许百姓开荒之田地都归他们所有, 那等朔方城变得繁盛, 他们有人再想过去分一杯羹怕是没有那么容易了。

    但,刚开始难的时候没有去,等城建起,一切都妥当了,他们又想过去占便宜,真真是会盘算。

    “臣附议。”同意的不在少数,卫青是不需要表态的,但看他的表情自不会有人觉得他不同意。

    刘彻颔首道:“此事即定下。”

    这回反对的人没有同意的多了,加之刘彻点头答应的事,谁又敢再置喙。

    不过,余光扫过刘挽,朝臣们瞧着越来越大,已然习惯性让刘挽参与朝政的刘彻并不觉得有问题,底下的臣子们的想法各异。

    大汉的公主参与朝政,左右朝局的,刘挽并不是第一个,架不住一回一回刘挽参与的事情太多,重点更是刘彻对刘挽的态度,全然是一副要将刘挽全方面培养的架式。

    但凡刘挽是位皇子,他们的抗拒之心都不会有那么大,架不住刘挽是女子,以至于每每对于刘彻把刘挽叫过来议事,而且丝毫不觉得有问题的态度,朝臣们都在考虑该怎么提醒刘彻此事的不妥当。

    不行,不能不提了,眼看刘挽管的事越发多,再让刘挽继续参与朝政下去,将来有一天是不是得上朝?

    不不不,那万万不能接受。绝不能。

    可是,刘挽在此,他们都不怎么好提。

    按理来说,刘挽一向事情说完即告退,眼下刘挽没打算动,刘彻比较了解自己的女儿,知她定是有别的事要说,不过又是不方便和朝臣们说的,看来定是刚刚聊着时又想起来的。

    刘彻不想感慨了,瞧着臣子有话要说,借口入内把刘挽唤进去,“有别的事?”

    “有。百姓开荒之田地归于百姓不假,父皇觉得加上一句,不得私下买卖,其田地归属皆归于大汉朝廷如何?”刘挽试探问出,刘彻眼中闪过冷光,随后沉下脸问:“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?”

    “知道,然大汉的另一个问题父皇也知道,土地兼并。”说到土地兼并四个字,刘彻的脸色更不好了。不错,大汉朝内的田地在这些年里不断的向上层集聚,正因如此,朝廷收下到的赋税几乎每年都减少。刘彻每每瞧着交上来的赋税心里都拱着火。

    可是刘彻同样明白一个道理,他不能急,再大的火都必须压下,他得先把外面的问题解决再考虑内部的问题。

    “其他地方不宜出手,然刚刚从匈奴拿下的土地,无人可以阻止父皇做任何事,何不试试看能不能改变大汉的局面。”刘挽试探提议,无非想让刘彻试试会不会能够改变局面,她确信刘彻断然不舍得偌大的天下最后都成别人家的。

    刘彻不由捏紧手,他自知道刘挽提议是为大汉好,更为他好,不能说没有任何问题,然刘挽不得不考虑一但消息传出去,满天下的人不是傻子。

    “朕知你意,他们亦知。”刘彻立刻道出最忧愁的事,大汉乱不得。此时生出变化会不会适就大汉的动/乱,刘彻不得不忧心。

    “只要做事,不必明说既可。将这条规矩写上去,十年之后查查,到时候若生变故,再行解决。”刘挽并没有打算纠结于此时,朔方城才刚刚开建,想要成为一方繁华之城须费些时间,大可不用着急着现在即跟人公开的叫板。

    不过,埋下一些基础是可以的。

    至于将来要怎么做,做与不做,在刘彻。

    刘彻点了点头,表示明白了,刘挽立刻福身道:“匈奴之人,一视同仁,入我大汉即为我大汉子民,不仅允他们耕种收获,也当允他们读书识字,为我大汉效力。”

    “好。”这一点刘彻确定可以做好,答应得那叫一个爽快。

    “那孩儿即告退。”刘挽算是把刘彻交代的事办完,麻利的走人,都不带一丁点犹豫的。

    刘彻不得不说,刘挽是真懂他的心思,最重要的是洞若观火,大汉朝内存在的种种问题,有人甚至根本意识不到,然刘挽懂。

    当然,也不是没有人意识到问题所在,更多何尝不是因为那些朝臣是获利者,自然他们是不可能提出有损于他们利益的事。

    刘彻再出来,身边没有了刘挽的身影,底下的臣子瞧在眼里,当即同刘彻作揖道:“臣冒昧一问,不知陛下如何看待泰永长公主?”

    刚在心里头庆幸于刘挽不仅懂事,又能为他思良策,处处为大汉布局,从而让大汉一步一步的掌握在刘彻的手里,结果迎头被臣子一问,刘彻立生警惕道:“何意?”

    饶是卫青听到这番问话心里咯噔一声响,意识到来了。

    “陛下,泰永长公主毕竟是公主,并非皇子。陛下让泰永长公主参与朝政,长此以往只怕引得朝野内外都争相效仿。陛下当真容得公主们参政?”既然话要说了,那不妨挑明的说。朝臣们忍了好些日子了,这种情况下也不能再藏着掖着。

    卫青一句话都不说。抬眼望向刘彻,刘彻反而笑了,“说来在大汉朝太后摄政并非一两回,当年窦太皇太后,太后摄政之时,朝堂上多少人反对?多少人同意?”

    一提起太后摄政的话题,好些人都傻眼了。

    “公主参政,相比之下,你们说说看,泰永如今在朕的示意下帮朕做事,同太后摄政相比,哪一桩是朕同意的?”刘彻本以为他们想跟自己聊啥,结果说的竟是刘挽参与朝政的事。

    也罢,确实须得摆在明面上说开。

    谁都清楚的知道,当年的太后摄政,刘彻作为皇帝当得分外的憋屈,他那是皇帝吗?没有半点皇帝的样儿。

    而今不同了,刘挽所做的一切可以说是刘彻同意的,对于刘彻而言,刘挽是女子,是女儿不错,更是他的左膀右臂,得力干将。连一心为刘彻所谋的人刘彻都不用,当刘彻傻吗?

    “朕一向用人不拘一格,你们都是老臣,该知道朕从来都用能干事的人,怎么?你们只看到泰永长公主是女儿身,是朕的公主,难道看不到她为朕出谋划策,填补遗漏。在你们欣喜于朕设立朔方城时,长公主已经想好如何安定入大汉之匈奴百姓。在这一点上,你们对匈奴百姓是何态度?朕以为仅凭这一点证明朕的公主远胜于尔等,朕不用她,用你们?”刘彻至今帝位已稳,底下的臣子想对刘彻指手画脚,他们也得有这个本事和实力。

    单论今天提议的事,刘挽提出安定匈奴百姓,是要将从前的匈奴人变成大汉的人。

    怎么?无人提,无人想起接下来归于大汉的匈奴人会越来越多,大汉必须应该考虑如何安置匈奴百姓?为奴为婢是惩罚不错,大汉多少人,能让所有的匈奴人都成为他们的奴隶?

    当真如此,试问待将来有一天匈奴人反而比他们大汉人多时,大汉又将面临何等危机?

    可以说,刘挽将不安定的因素掐死在萌芽状态,只为能够确保将来大汉的稳定。如此深谋远虑,高瞻远瞩,他们不称赞也罢了,竟然话里话外都是怪责刘彻任用刘挽?

    何其可笑?

    刘彻冷笑一声,对说出这番话的人所生出的不满自不必说。

    饶是质疑刘彻用刘挽的人,待听完刘彻那一番话后也是面红耳赤。

    不错,他们对匈奴的态度是想让他们为奴为婢,以泄多年的怨气。

    然如今被大汉军队掳回的匈奴并不算多,他们尚能安置,将来呢?

    刘彻志在灭匈奴,接下来对匈奴用兵绝不会少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匈奴人归属问题不得不考虑。

    在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时,刘挽想到,且一番安顿更有乱匈奴心之意。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策,利于来日大汉军队再兵出匈奴,安抚匈奴,试问刘彻为何不用刘挽?

    第242章 你多费心

    有的臣子开始自我反省, 对啊,为何刘挽能想到的事儿,他们想不到。岂不是他们无能。

    “想让朕不用长公主,倒不如让朕将你们弃之?”自家的女儿能干, 不逊于在场的朝臣, 刘彻为何不用?女子, 女子又如何?刘彻不喜于女子干政, 因那些女人满心皆是私利,并无家国天下。刘挽能让刘彻支持, 因刘挽心系于大汉, 处处为他这个父亲分忧!

    一正一负, 刘彻对她们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, 有何不对?

    刘彻将话说白,自觉面上无光的人不敢再表示质疑,谁让他们连个孩子都比不上。

    “同样的话,朕不想说第二次。朕既要用人, 不拘一格, 朕不管对朕的儿子也好,女儿也罢,朕只问他们是否对大汉有用。”换而言之,以后少拿刘挽是女孩的事情说道,难道他们不知道刘挽能干着?

    卫青暗松一口气,只要刘彻是因为刘挽能干, 因此才会一直重用刘挽, 但凡刘挽有用, 将来必不为刘彻所弃。

    刘彻和臣子摊开说完, 等让臣子们下去时, 刘彻又把卫青留下。

    刚因为刘挽被训一顿的臣子们瞅了卫青一眼,心里不得劲儿得很。